家、家人与健康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可以从两个方向来理解所谓家庭健康:
1.以家为健康保健或者医疗场景。
比如老年人常见病以及部分慢病的日常护理都以社区和家庭为主要场景。在确诊后,通过家用医疗器械进行持续性治疗。这一话题近期产生热议的原因是家用健康医疗器械的概念被不断扩大,技术高速发展,以及使用知识的相关普及。
除了家用治疗仪、家用检测器械、家用护理器具、家庭保健器械、家庭医疗康复器具等外,最近比较大热的则是围绕糖尿病人的智能血糖仪,虽然传统血糖仪已经达到家用级别,且精准度高,但智能血糖仪便于使用和携带的特性,较低的价格,以及背后对接数据云平台和后续服务的能力,都将血糖仪概念普及到了一个新的状态。
而以保健、调理和美体、美容、运动为主的智能硬件,例如电子称、智能体温计、皮肤测试仪等将原本分散场景的数据集中到了一起。
2.以家庭成员组合为单位的健康项目
遇见一位产科医生自己出来创业,说了一句颇有深意的话,“医疗本来就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特别是孕妇,你以为孕妇只是一个人,但对于我们来说,要考虑到人家一家子”。
这里谈到的是,健康医疗的最小单位是什么?如果只是谈到吃药、打针、手术,那么肯定是个人。但如果我们说的是参与(engagement),你会发现,在医院里独来独往的病人相对较少,特别是重大疾病面前,家庭成员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健康和医疗App强调子女远程关怀,孕妇身体数据可供其他成员查阅,或者是远程提醒甚至编辑to-do list。而保健锻炼方面,更是鼓励“家庭计划”,从社交到ranking手段不一。
结合以上两个概念,家庭健康医疗的家用场景是怎样的呢?不断发展的家用健康医疗器械/硬件,加上家庭成员参与度,未来的家庭健康入口将依托于智能家居硬件物联网。
不妨想象一下,冰箱对食物的监控和分析,结合体重秤等数据给出合适的烹调建议。用户忘记测量血糖,血糖仪提醒报警并发送提示给子女,子女空闲时段打电话回家询问。深夜孩子略感不适,父母第一时间打开终端连接值班家庭医生咨询,智能体温计数据自行同步到终端和医生端,医生给出治疗建议,并将相应monitor开启。
这套看似YY成分严重的解决方案,实则有部分功能已经被纳入在建的50个智能社区里,而家庭场景中的大屏幕——电视,也有团队正在设计适配的解决方案。
比如春雨给出解决方案来源于和小米电视的深度合作,去年8月上线1.0版本,初始功能较为简易,比如药物信息搜索、附近医院和药店的查询。满足的多是中老年需求。
今年1月上线的新版本中,加入了医生录制的介绍和教学视频,希望符合家庭收看习惯的同时,提高用户的信任感。
同时,将春雨医生咨询部分接入到电视中,用户可以预约专科医生,发起电话咨询,由第三方系统在特定时间拨打双方电话。不论是自主定价策略或者是背后的疾病库,电视产品与春雨手机端App极为相似,后台数据也是打通的。
目前已经推出的有六个科室,分别是中医科、心理科、中老年 、妇科、产科和婴幼儿。使用人群集中在40到55岁的用户,对手机敏感度低,极强的电视使用习惯。
在下一个版本中,电视端产品还会加入专家的知识分享讲座、病症分析以及更多的互动。
从大环境看,春雨或者其他类似健康医疗产品希望在移动端红利还未触及天花板之前,率先踏入家庭场景,结合硬件厂商在智能家居和智慧社区方向的布局,提供自己的“家庭健康解决方案”,包含数据平台、远程咨询问诊、家庭健康计划生成、资料查询自查等。
不过从功能上看,这款电视端的健康解决方案还处于探索阶段,也说明了现今此类产品需要突破的几个难点:
1.账号数据的打通。
手机上的问诊历史、病症记录甚至是搜索历史需要同步到电视端,方便用户下次决策。如果要建立家庭成员间参与和互相影响,还需要将成员间的数据和操作做“适当打通”,有时候可能也会涉及用户隐私的问题,比如在还没确诊之前不希望家人担心等因素,也许可以选择性的隐蔽。
建立家庭方案时,比如一整个家庭计划,或者治疗方案需要家庭成员的积极配合,这时候要保证家庭成员的操作分工明细共享,完成进度可查询,集体提醒和推送。
目前春雨正在尝试将用户手机上的问诊和健康数据与电视端打通,但最快可能也要等到下两个版本的迭代。因为团队希望先建立完善的电子病历系统,再导入更为系统的数据。
2.交互方式的适应
智能电视的收看和搜索等功能依托于手机和遥控。但家庭健康场景使用者多为中老年人,在输出和输入方面需要更为简单和人性化的考量。
目前较为主流的智能交互方案都集中在了语音交互,健康医疗也被视为语音识别最重要的场景之一。诸如紧急语音求助,医患对话存档,呼叫中心的对话和听写等。
由于医疗领域词汇库专业性强演变性弱,只要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就可以做到对疾病名称、药品名称相对精确的识别。国内已有的应用如杏树林与珍立拍,为医生提供一个安全存储病历资料的云空间,方便查找病例,支持语音搜索功能。
当然,你不能奢望病人在初次搜索时就说出如此复杂的专业性词汇,家庭场景和专业性场景的语音识别素材还是很不同的。
对此,春雨给出的答案是,正在和百度语音识别团队建立合作,希望在输入方面可以摆脱繁复。
输入解决了,那么输出呢?如何摆脱传统健康教育电视节目的陈旧模式,落脚于个性化且娱乐化的亲民方式?而远程医疗势必要涉及到视频问诊?
3.视频面诊和政策监管
HealthTap是第一个在3G环境下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双向高清视频的团队,CEO在采访时曾经表示,在部分使用场景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医生更希望看到病人的状态,而不仅仅是图片与文字。通过观察病人的状况,引导交流,会得到更多的线索。当远程问诊到了端对端的程度,是否会有更大的想象力?
对于去医院的远程咨询还没有具体的标准和认可,想必视频问诊的监管更需要时日。比如交流数据是否有第三方监管介入,是否侵犯用户隐私,如何定责等等。
面对以上难题,比较乐观的来说,至少在技术和产品设计上,很多团队已经准备好了。小到智能可穿戴设备,大到家用医疗器械和保健运动器械,以及各个终端与物联网解决方案,还有后端的医生和数据储备。家庭医疗的想象力一定会是一个惊喜!
如果你也对家庭医疗感兴趣,或者是这个领域的创业者/投资人,欢迎一起讨论哦!
邮箱:leah110 at 36kr.com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或编译,转载请注明: 文章来自 36氪
36氪官方iOS应用正式上线,支持『一键下载36氪报道的移动App』和『离线阅读』 立即下载!
from 36氪 | 关注互联网创业 http://www.36kr.com/p/220103.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